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心經》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圖片
《心經》共 268 字。 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心經》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 它主要是教導我們怎樣觀照當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質生活境界,教導我們在聖凡迷悟之間怎樣處理修行者所面對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經》突出地講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凡情聖解; 也突出地講了一個「 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 《心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只有時時以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才能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 見到了真理,開發了智慧,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而倘若我們要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發心修菩薩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備七種最勝方便。 具足此七種最勝方便,才可以稱為到彼岸。 一、《住菩薩種姓。》 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菩薩種姓,要有這樣的善根,要有這樣的福德因緣。 沒有菩薩的善根,沒有福德因緣,就發不起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道心。 二、《依大菩提心。》 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它的動力就是大菩提心。 三、《悲憫有情。》 行菩薩道的目的, 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要下化眾生,必須要有對有情眾生的悲憫之心。 四、《具行事業。》 有了發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僅僅發心而不付諸實踐,那種發心永遠不能成為現實,所以要具行事業。 就是要行六度萬行,以這樣福慧事業來莊嚴菩提心、菩薩道。 5、《無相智所攝。》 修一切善法,修六度萬行,都要以無相智作為出發點,不要起執著,不要為名聞利養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無相法。所謂無相,就是要破除執著。 6、《回向菩提。》 將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無上菩提。 7、《不為二障間雜。》 二障就煩惱障、所知障。 在修萬行,修一切功德時,都不能從煩惱障、所知障出發,要破除二障,不要讓二障在修行過程中,導致信心不專一,誓願不專一。 要修「波羅蜜多」行,必須具備此七種最勝方便。 而我們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 https://www.facebook.com/312052595568293/posts/pfbid02HT6rM5fT8bLmBiMx885pU2wxT

【心經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念佛就是觀自在】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第六會之三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指的是般若。 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 這個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滅」,本來無生,它也不滅。 本來它也沒有什麽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所以「不垢不淨」。 也「不增不減」,在凡的人一點也不少; 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獄中的人,這個般若和這個佛性一點兒也不少; 成了佛一點兒也不增加。只是你現在不顯,你顯不出來,一顯出來就是,你本來有的。 你不生不滅,也不是你現在忽然間生出個般若出來了,它也從來也不滅。 它也沒有染汙,我要把它洗乾淨,都沒這些事兒。 鏡子本體沒這個事兒,你說的是鏡子上的髒,那不是鏡子,鏡子上有塊髒,那是妨礙你照,你把它擦乾淨,這事兒是有,但鏡子本來它沒有髒啊,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鏡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減弱。 這種解釋是偏於頓哪。 所以一個經有不同的解釋,連南梅的解釋都跟這還不一樣啊。 所以後來就是,南梅北夏當時是並稱啊。 後來南梅是以北夏爲師了。 這個事兒我很清楚。底下又回到觀自在。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 完全接到淨土了。 觀自在就是什麽呢,就是你……, 看你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在不在。 【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觀自在。 這是重要在這兒啊,大家要注意。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一句佛號就是真般若。 所以有人往往就覺得《金剛經》跟這個《阿彌陀經》,這個好像它是兩回事兒。 這個都是對於兩部經都不理解的人說的話。 這句佛號就是真的般若。 這句話十分難懂啊。 所以拿幾句夏老師的詩, 「 一聲佛號一聲心 」, 這個 佛號 是什麽,就是你的 心 哪。 你的佛號是什麽時候念呢? 「迷時不念悟時念」哪。 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就是你悟的時候在念哪。 念的是什麽? 一聲佛號就是一聲心哪,這還不是真般若是什麽! 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從懷疑佛教到變爲相信佛教,二十歲。因爲我看到,我本來是佛教家庭,但是我看到許多和尚、居士還那麽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我說這個念佛就沒用啊! 念了半天,這佛法有什麽用,所以我就錯會了,我以爲這是佛法無靈呢。 那大學三年級那時候考試完了,沒書可看,找了兩本書看,就看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哪。 那這一次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玄奘法師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觀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 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標籤: 觀自在, 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 照見, 五蘊皆空,  度,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心經》一開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因此讀過《心經》的人可能會有疑問:「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有何區別?」 觀自在菩薩名號意義為何?觀自在菩薩又在哪裡呢?觀音信仰者不可不知!

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 有何區別? 《心經》一開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因此讀過《心經》的人可能會有疑問:「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有何區別?」    觀自在菩薩名號意義為何?觀自在菩薩又在哪裡呢? 觀音信仰者不可不知! 其實「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晉朝鳩摩羅什大師舊譯為「觀世音」, 唐朝玄奘大師新譯為「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以聞聲救苦的威德願力安立名稱; 「觀自在菩薩」則強調其觀照自在的修行功德。所以,不論「觀自在」或「觀世音」,都是同一尊菩薩,兩個譯名都很確當,很有意義,都是依其具有的威德力而尊稱的。 觀自在白話文  :觀自己在不在 「觀自在」用白話文講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看看自己現在在不在?只要能觀照自己,能認識自己,就可以自在了! 一般說來,往往人是在了,可是心不在。或許有人說:「我的心在。」但究竟是什麼心在呢?往往是妄想心。 「觀自在」,就是「觀境自在」——在境界裡面自由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裡面皆能自在。 「觀自在」,就是「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瞋痴,不計老病死,當然就很自在。 ●只要我心自在 ,自己就是觀自在 人生的意義,能在「自在」中生活,最為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不願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誰能給我們自在呢?答案是:自己。 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 所以星雲大師說:「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比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觀照境界,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 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 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可以說,自在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去創造。如果我們能自在和任何人相處,任何事我們能自在處理,任何道理我們能自在通達,一顆心能使它自在無礙,任何時間我們都能自在修持,任何逆境我們能自在克服,時時能做到隨人自在、隨事自在、隨物自在、隨心自在、隨緣自在、隨境自在、隨處自在、隨時自在、隨理自在,那麼,我們自己不就成了觀自在了嗎? ●透過般若智慧    自然就能觀自在 星雲大師進一步分析,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

【心經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念佛就是觀自在】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心經》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淨空老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Master Jingkong Heart Sutra - YouTube

《玄一心經》the-heart-sutra

【你就是觀自在】菩薩叫大家要離境,就是要離開這些境界,你到最後要觀自己的心。觀心就會無心,觀心要觀到自己沒有心。無心了,心空了,你的心就會境寂。所以一切法如幻如化,所有人間的一切,都是像夢幻泡影一樣的,當你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時候,你就是一切法得自在,你什麼都得自在了,你就是「觀自在」。

《心經》一開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因此讀過《心經》的人可能會有疑問:「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有何區別?」 觀自在菩薩名號意義為何?觀自在菩薩又在哪裡呢?觀音信仰者不可不知!

我們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時時觀照自己,看看自己觀人自在不自在,觀事自在不自在,觀境自在不自在。時時觀照自己的心,看心自在不自在,能夠時時刻刻觀照,都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粵語朗讀版) 鄺美雲 - YouTube

問:《心經》上哪一句話最重要?廣欽老和尚: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最重要。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無罣無礙,清淨自在,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