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念佛就是觀自在】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第六會之三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指的是般若。
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
這個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滅」,本來無生,它也不滅。
本來它也沒有什麽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所以「不垢不淨」。
也「不增不減」,在凡的人一點也不少;
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獄中的人,這個般若和這個佛性一點兒也不少;
成了佛一點兒也不增加。只是你現在不顯,你顯不出來,一顯出來就是,你本來有的。
你不生不滅,也不是你現在忽然間生出個般若出來了,它也從來也不滅。
它也沒有染汙,我要把它洗乾淨,都沒這些事兒。
鏡子本體沒這個事兒,你說的是鏡子上的髒,那不是鏡子,鏡子上有塊髒,那是妨礙你照,你把它擦乾淨,這事兒是有,但鏡子本來它沒有髒啊,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鏡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減弱。
這種解釋是偏於頓哪。
所以一個經有不同的解釋,連南梅的解釋都跟這還不一樣啊。
所以後來就是,南梅北夏當時是並稱啊。
後來南梅是以北夏爲師了。
這個事兒我很清楚。底下又回到觀自在。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
完全接到淨土了。
觀自在就是什麽呢,就是你……,
看你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在不在。
【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觀自在。
這是重要在這兒啊,大家要注意。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一句佛號就是真般若。
所以有人往往就覺得《金剛經》跟這個《阿彌陀經》,這個好像它是兩回事兒。
這個都是對於兩部經都不理解的人說的話。
這句佛號就是真的般若。
這句話十分難懂啊。
所以拿幾句夏老師的詩,
「一聲佛號一聲心」,
這個佛號是什麽,就是你的心哪。
你的佛號是什麽時候念呢?
「迷時不念悟時念」哪。
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就是你悟的時候在念哪。
念的是什麽?
一聲佛號就是一聲心哪,這還不是真般若是什麽!
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從懷疑佛教到變爲相信佛教,二十歲。因爲我看到,我本來是佛教家庭,但是我看到許多和尚、居士還那麽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我說這個念佛就沒用啊!
念了半天,這佛法有什麽用,所以我就錯會了,我以爲這是佛法無靈呢。
那大學三年級那時候考試完了,沒書可看,找了兩本書看,就看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哪。
那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頂。在這個時候,我就認識到,衆生要想達到「無住生心」你就是念佛呀。
這一個認識,是我自己有的。但這個認識,當時出來以後到現在,我是認爲它還是正確的。
那時候我還想,可能念咒更好一點。爲什麽?
因爲一句佛號裏還有個「佛」字,這句咒裏頭,什麽思想都沒有,所以它無住生心哪。
那無住生心還不是般若是什麼?
這就是真般若。
「這是最秘的核心」,佛法最深秘的核心,密中的核心。
這「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不是老說,跟大家說「大家要剝筍皮」。
我們這個修持就是剝筍皮,比方外頭好多泥巴、好多什麽,你剝一層,剝一層,再剝一層,剝來剝去你見著筍心了。
所以我們這個學佛你要有這個剝筍皮的精神,你要得剝啊,一點點剝下去,是去東西,不是得東西。有的人想得,《心經》講「無所得」,你偏偏要得,你就是抬槓。
是剝,剝了,你所見的心是什麽?
就是這句話,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但是底下加了一個條件: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所以這「平平妥妥」,稍微解釋一下。
「平平」就是平平常常,
「妥妥」就是妥妥當當,妥當。
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是道啊。
《淨語》中,「平常即是道,惜君未曉此。」
平常就是道,
可惜你不知道這個呀。
所以都喜歡奇特,一看見奇異功能大家就眼花繚亂哪,不知道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
這是嚴某的話,不是我的話。
他自己生了病亂吵亂鬧,你說他是幹什麽?
來個人念咒他覺得壓得疼。通通都是如此,不是說平平常常、妥妥當當。
這一句就是老實念,非常老老實實,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實實,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不要覺得我這兒又是什麽成片了,我這兒又是一心不亂了,我這兒又是如何清淨了,我這兒又是怎麽樣,還希望一邊念佛一邊還想看著點什麽,得點什麽感應,這個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塊兒了。
跟這妄想混在一塊兒了就不算了。 底下: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識啊,業識它就是分別啊。我們之所以知道這知道那,腦子所能想,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是分別識嘛,它都是染哪。
所以阿羅漢證阿羅漢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識,他不知道還有第七識、第八識。
「照」就是淨,清淨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麽呢,
就是色、受、想、行、識。
夏老師說:
【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受、想、行、識五樣事兒,色是所謂色法,這個法屬於色的,屬於形色的。
後頭受、想、行、識屬於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稱爲心法。
底下就講經了: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
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是大乘菩薩境界。】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
「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是對大乘菩薩,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對那個權教的菩薩說,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所以這幾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執啊,因爲他凡夫認爲這一切實有啊。
實際上大家不要說自個兒是老修行,你自個兒真要檢查自個兒的生活,你有一些部分你能看空,有一些部分你就認爲它是實有,是真的,是實在的,就是過不去的。
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它空啊!
你說這是夢中所現的東西啊,你夢裏頭不是什麽都有嗎?
你正做夢時你怎麽知道它是空啊, 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嘛。
一醒,哎呀,沒這麽回事。
所以「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是夢中事啊。
所以是「如夢幻泡影」,頭一個告訴你如夢嘛。
你得想到你現在都是如夢,你還有什麽計較,還有什麽追求,還要去造惡,就不會啦。
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你這一切,這些事……。
而這樣一個東西,現在是科學上已經承認了,
所以愛因斯坦就說:
「這個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
這兒說妄想,愛因斯坦說錯覺,「錯」跟「妄」不是很相像嗎;
「覺」跟「想」不是差不多嗎。
所以說愛因斯坦他只承認有場,所謂物質就是場强特强的地方,沒有別的。
所以我們往往說,「你這個怎麽……,明明這兒有,這兒怎麽是空啊?」
我說當體它就是空,從科學上說它就是空,就是波動和作用,沒有實質東西,這是科學解釋。
當體就空,不是說因爲它將來要壞是空。
很多人講,將來是要壞的,不存在,所以空,那都是講淺了。
就在它正存在就是空。
這個你怎麽體會?
你就說你現在是夢,
你夢中所見的東西哪一件是實在的?
我二十二歲在唐山的時候,那親自就到這個境界,什麽都沒有了,而不斷滅。都空!
沒有一物,真是「本來無一物」,然而不是斷滅。
這個時候之安樂是無法形容的。
所以顛倒,所以是錯覺,是妄想。
「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的。
二乘就是破啊,這一切空,他就抓著個空啊,空就成爲他所執著的東西,就變成色了。
對於「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這個權乘的菩薩。
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就是說即空之中它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了。
這幾句話沒有解釋這個爲什麽,他所以這個講的就是比較高一點的。
這是夏老師的話:
【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
那當然了,你都照見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麽苦厄呢。
這裏頭也有漸有頓。
這個是利根那他就一見五蘊皆空嘛,
所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知道是幻,我就離開幻了,離開幻就是覺悟啊。
這跟《楞嚴》那個話,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都是最頓的話。
但是有人不能這麽頓,那你就是慢慢來,慢慢兒來,你知道五蘊皆空,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來淡去,淡得以至於都不影響你啦,那麽也就是照見,也就度苦厄了。
夏老師說:
【心經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
要想出苦,得靠船哪,這就是船。
夏老師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鍊爲一部《金剛經》,
《金剛經》又可精鍊爲《心經》,
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
這一句再歸納爲一個字,照。】
所以一個「照」字,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六百卷《大般若經》,一部《金剛經》也就具足它裏頭的精義,《金剛經》五千多字。
《金剛經》有五千多字,可以精鍊爲一部《心經》,只有三百字了,二百多字實際上。
一部《心經》可以歸成一句話嘛,就是「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大智慧,「菩薩」就是覺有情,叫大悲呀。
大智、大悲都在裏頭了,就歸納爲「觀自在菩薩」,都有了。
「觀自在」就是自覺,「菩提薩埵」是覺有情,自覺覺他都在裏頭了,所以這就五個字。
這「觀自在菩薩」再要歸納呢,就是一個字,就是一個字「照」啊。
所以大家咱們現在是不會用「照」啊,但是常常想著這個字。
衆生有兩條路啊,這是夏老師的話:
【衆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道路分明甚,何去何從?】
「何去何從」打一個問號。
所以對於一切衆生說就是兩條道路,一條道路是鑽到苦裏頭去,入苦;
一條道路是要從苦裏頭出來,出苦。這個入苦、出苦也就是,一個是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自己你沒法出苦;
入苦呢,就是毀滅自己啊。
你要知道今生要錯過機會,說「此回若錯真成錯」呀!
這回要再錯了,就真是大錯了!
因爲什麽?
那等於是毀滅了自己嘛。
這麽好的善根福德因緣,得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你沒有把握住,還不能出,又沉到大海裏去了,就是說自個兒就毀滅去了嘛。
所以「此回若錯就真成錯」呀。
這就「兩條道路分明甚」,這兩條道路分明極了,成就自己呢?還是毀滅自己呢?何去何從啊,你挑哪一條路啊?
打一個問號啊。
夏老師謙虛呀,自個兒還感慨啊,說是: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裏去了,取得了什麽?每付之一嘆。】
所以他這個就沒有……,真正修行人沒有自己就覺得自己驕傲自滿的,總是覺得不足,不足啊。
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這是兩句戲詞,這是《釣金龜》的戲詞兒,那個老旦唱的兩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
夏老師把這用到佛教上了。咱們這是「有日」,有這口氣,你要想到沒這口氣的時候,尤其年歲大的人,這個時候就不遠了。
「莫到無時想有時」,別等到沒氣兒的時候,你還想他有氣,那就沒氣,那就不會再有氣兒了;再有氣了就當小娃娃了,已經當小狗了。
當畜生還不錯呢,就恐怕連畜生都當不上,就是很苦。因爲什麽?
因爲你無窮的業報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麽,不是跟今生就這麽連續的。
無量劫來,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是你的那個冤家債主,他要到世間來,你也就來還債,這個就把你決定了,不是完全你自個兒的事。
所以不是今生的事兒這麽簡單的,那太簡單了,是多生的問題。你不知道下一篇兒是什麽。
不但是來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兒。
明天這一篇兒是什麽?
沒翻出來呢,什麽都可能啊,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
再有就常將這今天我們有佛像,有道場,有法可聞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不就給大家……。
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後我是……。
我的愛人,可以說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極樂世界啊,你說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哈哈。
就那個時候真正覺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是靠得住的,所以還不覺悟,還不趁著你「有」的時候你好好的來什麽。
後來我知道我錯怪了她,很多人比她還差。
但她逼一逼也逼到好處了,逼到往生了。
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
像今天這麽,我們這樣,都健康,有閑暇之身,所以有「暇滿身」哪,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啊,還能修持,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
底下呢,夏老師就說到一副對聯,這一次的法會就到這兒。
那麽現在他這個主人很殷勤,預備了午餐,那麽咱們餐後我們再接著談,接著談。
底下的內容呢,一個就是把這個《心經》,我這兒畫蛇添足了,本來夏老師不講這個,這已經圓滿了,但是添添足,略微再作一點解釋。
再底下呢,因為夏老師另一次的聚會,也是在我家,又單談了念佛,這個我們還是要滙歸到淨土。
所以就是說,那個就還是,因爲這個只提了一點點哪,這一句就是真般若啊,這是最秘的,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句大家,我那稍微解釋了一點兒,不大够哇。
那麽底下還有很深刻的一些內容,把那另一次會的夏老師的開示,我擇要來補足。
所以底下還有兩個內容:
一個呢,把這個《心經》很簡單的順一順。
再有一個就是夏老師另一次聚會。